重阳节,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唐后。
重阳之说,缘于古籍《易经》:
“阳爻为九”,九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曰重阳。
唐代,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。
2006年5月20日,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重阳节别称有十余个:
一则因节庆时间,称重阳节、重九节、双九节、九九重阳等;
二则因节庆内容,也称登高节、茱萸节、菊花节等;
三则因节庆寓意,亦称祭祖节、老年节、女儿节;
四则因时令特点,农作物成熟,又称晒秋节…
登高远眺,为重阳节一重要习俗。
关于重阳登高之缘由,大致有四:
其一,源于古人对山岳之敬畏与崇拜;
《礼记·祭法》:“山林川谷丘陵,能出云,为风雨,见怪物,皆曰神。”
其二,源于“清气上扬、浊气下沉”之说,登高可畅享清气;
其三,源于登高“辞青”,与阳春三月春游“踏青”相对应;
其四,源于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中一荒谬传说“桓景登山避灾”。
放纸鸢习俗。
纸鸢,亦称纸鹞、鹞子、风筝等。
不过,旧时重阳时放纸鸢有一说,虽迷信,倒也有趣。
一则,放纸鸢是"放福气",纸鸢飞得越好,福气则越浓,若线断了则福气也随之远去。
如,民谣有言:“九月九,是重阳;放纸鹞,线爱长。”
二则,放纸鸢是"放晦气",纸鸢飞得越高远,晦气则随之远离,甚至不惜将线扯断。
嘿嘿,两者刚好相悖,你信哪个?
重阳糕,为旧时重阳节之传统食品。
重阳糕,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
不过,重阳糕多为九层,像一宝塔,顶上做有两只小羊,寓重阳(羊)、 登高之意。
为讨一好兆头,重阳日父母以片糕搭儿女额头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。
瞧,满满的祝福…
重阳日,历有赏菊花之习俗,故称菊花节。
菊花,有“延寿客”之雅名,寓长寿之意。
重阳节采菊,或制菊花茶,或泡菊花酒,或菊花沐浴,皆取“菊水上寿”之意。
古人重阳佳节必饮菊花酒,求祛灾祈福、延年益寿之效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莲耳,饮菊花酒,令长寿。”
重阳节,又称茱萸节。
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,果实像枸杞,是一味祛风散寒之中药,有辣味。
旧时,重阳节爬山登高时,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,故茱萸有一雅号,“辟邪翁”。
茱萸佩戴方式不一,或缠在手臂,或插在头上,或做成香袋随身携带…
茱萸最牛的广告代言人,当为唐代王维。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又称晒秋节。
晒秋,为极具南方地域特色之民俗。
湖南、安徽、江西等山区村落,因平地少,村民便利用房前屋后及屋顶晾晒农作物,蔚为壮观。
晒秋,其历史悠久,或晒五谷,或晒菜蔬,或晒药材…
西汉扬雄《方言》有言:
“暴五谷之类…晋秦之间谓之晒。”
时下,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一时尚元素,更是艺术家竞相追逐之景。
金秋时节,携家人去乡村看晒秋、赏民俗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重阳节,也称女儿节。
明清时,已出嫁的女儿要归宁省亲。
《帝京景物略》:“九日,父母家必迎女归宁,食花糕,或不得迎,母则诟,女则怨,小妹则泣。望其姊姨,亦曰女儿节。”
不过,个别地区有一陋俗:回家过重阳,死她婆婆娘。
说,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重阳回娘家,会给婆婆带来灾难。
此实为迷信。
重阳节,时下多称老人节。
天上有一颗恒星,名曰“老人星”,又名“寿星”。
据天文学家介绍,因其纬度低,我国仅仲春之黄昏和仲秋之拂晓时可见。
据传,寿星为古代神话中的长寿之神,又称南极老人星,即《西游记》中手捧灵芝、大脑门的那位。
寿星,实为道教追求长生一信仰,旧时民间多有供奉,以求健康长寿。
《史记·寿星祠》:“寿星,盖南极老人星也,见则天下理安,故祠之以祈福寿也。”
其实,早在汉代便有重阳求寿之习俗。
《西京杂记》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
1989年,我国正式将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。
国外也有类似的老人节。
加拿大“笑节”,为每年6月21日。
美国“祖父祖母节”, 为每年9月份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。
日本“敬老日”,为每年9月15日。
法国“祖母节”,为每年3月第一个星期日。